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竹筋房与筒子楼 北京一个甲子的住房变迁记忆

北京商报  作者:齐琳  2011-06-22 14:19

[摘要] 京城百姓的住房记忆随着自行搭建的竹筋房、“等、靠、要”的福利房到现代化物业管理的商品房小区,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代人的住房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得清晰而真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北京城区的房屋建筑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000万平方米发展至当前地上房屋建筑面积60565万平方米;房屋的年竣工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814万平方米。京城百姓的住房记忆随着自行搭建的竹筋房、“等、靠、要”的福利房到现代化物业管理的商品房小区,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代人的住房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得清晰而真实……

竹筋房与筒子楼 一个甲子的住房变迁记忆

上世纪70年代的方庄

竹筋房,“冬冷夏热”的住房记忆

“在50多年前,我们一家五口住的地方,还没现在的客厅一半大。”年底就要领到新房钥匙的任长发,最近每天晚上都要到位于南三环花乡附近已经封顶的新房里看看。

任长发1958年随父母从河北老家来到了北京,当时父亲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医院做医生,母亲则给医院洗衣服、洗床单、做饭。“为了解决我们这些外地来京者的居住问题,医院在东边空地划出了个区域,自己搭竹筋房暂时住下来。”任长发回忆说,他在北京的个“家”是父亲和单位同事一起用竹筋搭起来的小窝棚。“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听说过竹筋房,那是用竹筋木板代替钢筋水泥木板,在外表抹上泥盖起来的简易房,由于当时的钢筋水泥几乎都用在了恢复工业生产上,因此"竹筋房"也成为了资源紧缺条件下,老百姓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一个发明创造。”

一提起竹筋房,任长发一个劲儿地感慨:“那段记忆至今难忘。竹筋房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天屋子里四处漏风,五口人挤在一条破被子里,鼻子冻得通红。夏天,屋子里特别热,要是遇到下雨,屋顶还会漏雨,我们兄弟几个就会到处捡破罐子摆在屋子的各个角落接雨水,那时屋子里根本没下脚的地儿。

想福利分房必须“等、靠、要”

1965年,任长发一家结束竹筋房的生活。当时国家为了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便开始兴建“工人新村”和“职工宿舍”,前者是在老四合院基础上“改造”出的一间间平房,后者就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筒子楼。

竹筋房与筒子楼 一个甲子的住房变迁记忆

今日方庄

“当时我们家所在院子有10间平房,住着6户,都是我父亲他们医院的,家境一般的每户一间,家境稍好的一户两至三间平房。”任长发回忆说,那时他一家五口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是砖土结构,屋顶是简陋的油毡顶,保温性差,冬天冷,夏天热,下大雨时,屋里要摆上大大小小的盆和桶接雨水。大家一般都在院子里做饭,厕所是公用的。虽然是简陋的平房,但对任长发来说,那是个像样的家。

“1974年,我结婚的时候没有房子住,我父亲就在我们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用木板隔出来了一个上下铺,我和媳妇睡"楼上",父母和两个弟弟睡"楼下"。”任长发说,“我儿子任峰就是在这隔层里出生的,记得有一次儿子睡觉一不小心从上铺掉了下去,直接砸到了我弟弟怀里,现在想起这事儿还有些后怕”。

一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令北京房屋建筑遭到严重损坏,政府部门在房屋破坏倒塌集中的地区建了一批筒子楼,其中便包括和平里等地区,让在地震中失去房屋的职工住进来,这些人的居住条件也借此得到改善。

筒子楼很像现在大学生宿舍,楼道两侧各有多户人家,门与门之间离得很近,一层楼的居民共用一个厕所,各家门前都摆着炉子做饭。谁家吃了什么,邻居闻着香味儿就能知道。

那个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了“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更多的住宅。上世纪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总额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住房制度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的设想,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这意味着“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那时起,我国的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自由买卖的商品房时代

然而,随着北京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的弊端不断显现:财政负担巨大,群众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约有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

商品房的发展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984年8月23日,按国务院对北京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为破解居民住房难题,市领导决定以丰台区南苑乡蒲黄榆大队方庄为中心,统建一个规模、现代化设施标准的城市住宅区。

“那个时候我刚从外地调回北京,没赶上福利分房,正发愁住哪儿,我们的同事给我推荐了方庄,说这是商品房,价格也很合理,去看了看,觉得还不错,离单位又近,跟家里商量了以后,就下决心买了套60多平方米的小两居。”家住芳古园的孙玥对自己购买的套商品房感慨万千。

随着1998年北京停止福利分房,北京商品房也进入了新一轮开发期。以方庄为例,2000年入住芳古园二区的塔楼户数减少为每层6户,并出现了110平方米左右的大两居和140平方米左右的大三居,同时户型设计也更趋合理。2003年交付使用的芳群园二区——时代芳群,一梯4户,看似塔楼,实为短板,车位配比也达到1:1。

“之后父母的年纪也大了,又有了小孩,觉得住塔楼不方便,就又在小区的二期买了低层的板楼。”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孙玥在2000年将原来60多平方米的老商品房卖掉,购买了小区二期的一套140平方米的大三居。

住房供应的“多层次”变化

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开放,商品房价格也随之高涨,部分中低收入的市民也开始感受到了房价上涨带来的居住压力。

直到2006年,北京保障性住房还停留在廉租房及拆迁安置房,也就是经济适用房上。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北京市民的住房问题,2007年春节前,名为北京住房保障办公室的机构在北京市住建委办公楼里正式挂牌。住保办成立后,北京市住建委的相关负责人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调研。随后,敲定了3年内完成北京保障性住房两个1000万的指标任务。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从2007年开始,北京开始建立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在内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2007年、2008年分别新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590万和803万平方米,2009年计划新开工各类政策性住房850万平方米,上半年已累计审核通过“三房”申请11万户,完成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配售5万套。今年7月推出的公共租赁房首块建设地块也已经确定,累计建设收购安置房130余万平方米,“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正在逐步成型。文方庄街道办/供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三亚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