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竹筋房与筒子楼 北京一个甲子的住房变迁记忆

北京商报  作者:齐琳  2011-06-22 14:19

[摘要] 京城百姓的住房记忆随着自行搭建的竹筋房、“等、靠、要”的福利房到现代化物业管理的商品房小区,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代人的住房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得清晰而真实……

想福利分房必须“等、靠、要”

1965年,任长发一家结束竹筋房的生活。当时国家为了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便开始兴建“工人新村”和“职工宿舍”,前者是在老四合院基础上“改造”出的一间间平房,后者就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筒子楼。

竹筋房与筒子楼 一个甲子的住房变迁记忆

今日方庄

“当时我们家所在院子有10间平房,住着6户,都是我父亲他们医院的,家境一般的每户一间,家境稍好的一户两至三间平房。”任长发回忆说,那时他一家五口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是砖土结构,屋顶是简陋的油毡顶,保温性差,冬天冷,夏天热,下大雨时,屋里要摆上大大小小的盆和桶接雨水。大家一般都在院子里做饭,厕所是公用的。虽然是简陋的平房,但对任长发来说,那是个像样的家。

“1974年,我结婚的时候没有房子住,我父亲就在我们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用木板隔出来了一个上下铺,我和媳妇睡"楼上",父母和两个弟弟睡"楼下"。”任长发说,“我儿子任峰就是在这隔层里出生的,记得有一次儿子睡觉一不小心从上铺掉了下去,直接砸到了我弟弟怀里,现在想起这事儿还有些后怕”。

一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令北京房屋建筑遭到严重损坏,政府部门在房屋破坏倒塌集中的地区建了一批筒子楼,其中便包括和平里等地区,让在地震中失去房屋的职工住进来,这些人的居住条件也借此得到改善。

筒子楼很像现在大学生宿舍,楼道两侧各有多户人家,门与门之间离得很近,一层楼的居民共用一个厕所,各家门前都摆着炉子做饭。谁家吃了什么,邻居闻着香味儿就能知道。

那个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了“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更多的住宅。上世纪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总额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住房制度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的设想,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这意味着“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那时起,我国的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三亚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